查看原文
其他

王瑞来《立心立命》:小故事折射大历史|201910-30(总第1091期)

*转自随读随写


《古籍校勘方法论》:积四十年文史研究之经验
王瑞来:从“不安”求解——增渊龙夫先生百年祭
革命时期的芭蕾——一位《白毛女》主角的回忆录


作者: 王瑞来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随笔

出版年: 2019-9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1139891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述宋朝历史风貌的书。
比如范仲淹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下,发出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时代之音?一代才子罗隐,从二十几岁到四十五岁,十考而不中,作为一名文人,除了科考,他还没有其他选择?大词人晏殊打掉了下人的门牙,竟然被罢了官。早期的王安石迟迟不肯赴京做官,竟然是因为京城的房价太贵,养不起家。
诸如此类。每一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随着镜中人物的走动、事件的进展,读者获得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宋史研究学者王瑞来教授有关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随笔合集。时间上跨越南北两宋,以事件或人物为线索,以小见大,为我们勾勒出两宋时期的士大夫风貌和政治场景。内容鲜活有深度,读后有知其所然之感。作者以深厚的文献功底,稳健的文笔,带领我们一览两宋时人的家国情怀、政治风尚、生存环境。


 


作者简介
王瑞来,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四川大学。出版有《鹤林玉露》《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等著作2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历史学领域,主要专注于两大议题,即皇权研究和宋元变革论研究。 


 

目  

辑一

见迹与见心

“顾才何如尔”

说罗隐

崇文之渐

“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

士大夫的尊严

南面为王,北面而问

“不见之怨”

“愚直何益”

“不以贵胄先天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执法之官,患在少恩”

“以恩废法,如朝廷何”

“贵而能贫”

“在人不在天”

“在德不在险”

晁仲约该不该杀

知州之死

“忍把浮名……”

 

辑二

说“故事”

宋代皇帝如何读《通鉴》

皇帝的穿衣问题

传国玺的意义

当理想付诸现实

房价与国家调控

“元首丛脞万事堕”

范仲淹因何赋《灵乌》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子道自能久”

“不在其位,则行其言”

“音异乃谐”

张沔罢官

 

辑三

“臧获虽贱,其如性命非轻”

打掉人牙,丢掉高官

牙是不能随便打的

“民膏民脂,转吃转肥”

好官的标准

爱钱、惜死与好官

误读罢官的背后

宋代的冤案处理与国家赔偿

宋代官员不法案件的处置

宋代案件的异地审理

当拆迁遇上范仲淹

屠牛之禁

层累生成的“只许州官放火”

长安居大不易

“吃酒吃肉何曾梦”

到任何之

道学在南宋有多大的约束力


 

精彩章节

 

“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杜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下的诗句,不仅千载熟诵于口,而且成为读书人的信条。
吴文《补注杜诗跋》云:“山谷尝谓,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第恨后人读书少,不足以知之。”这也是间接肯定杜甫读书万卷的说法。南宋人则直接说:“工部胸中凡几国子监。”这更是夸张地说老杜的心里装着相当于好几个国子监的藏书。
老杜博学,让宋人望而生畏,甚至说出这样的话来:“不行一万里,不读万卷书,不可以观杜诗。”杜甫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诚非虚语,然而,是不是真的就记住了万卷书的内容,则难以确证。不过,坐拥万卷书,倒无疑是身处秋风茅屋之中杜甫的渴望。
除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杜诗中,频及“万卷”之语。你看,《可叹》诗中还有“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郑典设自施州归》诗中又有“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可见,老杜真是于万卷书情有独钟。
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时代,书皆手抄,拥有万卷书,诚非易事。曾巩的《隆平集》卷一《馆阁》记载了宋初国家藏书的情况:“初,乾德中平蜀,得书一万三千卷,开宝末平吴,又得二万卷,参旧书为八万卷。”
这一记载,可以从南宋成书的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或简称《长编》)卷一九太平兴国三年二月丙辰条所记得到印证:“建隆初,三馆所藏书仅一万二千余卷。及平诸国,尽收其图籍,唯蜀、江南最多,凡得蜀书一万三千卷,江南书二万余卷。又下诏开献书之路,于是天下书复集,三馆篇帙稍备。……书籍正副本凡八万卷,策府之文焕乎一变矣。”
整个宋廷的藏书,最初不过万余卷,全国统一后,四处搜罗,才达到八万余卷。可见,万卷书对于个人来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坐拥万卷书则不啻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
不过,伴随着和平时期的到来,经济的繁荣,还有崇文之风所及,北宋家拥万卷书者,还真不乏其人。
我们来看《隆平集》的记载。
卷七《宋绶传》载:“家藏书万卷,皆手自校正。杨亿尝称其文淳丽,尤善赋咏,自以为不及也。”由于博览群书,宋绶知识渊博,“经史百家,莫不通贯。朝廷有大议论,皆所裁定。于前世文章,必深考其得失”。
卷九《吴廷祚传》载:“(廷祚)好儒学,聚书数千卷。至元扆,聚书乃至数万卷。喜读《左氏春秋》,尤通内典。”吴廷祚是由后周入宋的枢密使。在吴廷祚本人的时代,已经家有藏书数千卷,到了他儿子吴元扆之时,居然多达数万卷,量侔朝廷。而据《宋史》本传记载,在吴廷祚时,其实就已经“聚书万余卷”了。社会变化,如暗流涌动,从五代武人跋扈时代开始,已见崇文之渐。
卷一四《李行简传》载:“聚书万卷,多其自录,人谓之书楼。”自录万卷,毅力超凡。可见聚书万卷并非仅仅出于附庸风雅,摆摆样子,而是真的想“读书破万卷”。
乘,主观上可能是为了自己破万卷,但客观上则传播了文化。
不仅是士大夫聚书,流风所至,连不少武人也开始向学藏书。卷一八《王汉忠传》载:“颇涉儒学,好为歌诗,聚书万卷,尊儒士,待宾佐有礼。”
虽不及万卷,亦达数千卷藏书的武人也有其人。卷一九《安俊传》载:“俊历边任,有威名战功。家藏书数千卷,婚姻多择士人。常曰:‘吾家集坐,有文士过半,平生足矣。’”
宋代是士大夫的一统天下。社会风气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朝廷右文的政策导向,和平安定的生活,繁荣发达的经济,还有科举促成的全社会向学,都是促因。
老杜所描述的“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在宋代已非虚幻景象,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这是经济有余裕的士大夫的雅好。
众多促因之中,也不能埋没老杜的功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宋代也已深入人心,所以家藏万卷,比比皆在,如上述。
读书万卷,家藏万卷,是历代读书人一直想圆的一个梦。
不过,宋代读书人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出于闲适雅趣,如老杜说的“博涉供务隙”,也不仅仅为了练出一手好文笔,达到“下笔如有神”。
“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环境,极大地激发了那一代读书人的雄心壮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因此,许多士大夫并非泛泛无目的地读书,而是着眼于经世致用。因此,才华横溢的东坡居然也针砭无意义的博览群书。他在诗中写道:“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
读书要读什么书,坡公发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